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吉林曾是我国疆域最辽阔、海岸线最长的行政区之一。然而,这份荣光自1858年起逐渐暗淡,直至数十年后彻底消失。为何吉林会由边疆海洋大省沦为内陆省?近日,中国吉林网记者走进吉林省近现代史展沪深配,追根溯源,探寻被岁月尘封的答案。
一
吉林曾经拥有辽阔的土地、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岛屿和最大的群岛。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政府在松花江畔修建吉林城,满语称“吉林乌拉”,意为“沿江的城市”,吉林由此得名。随后,宁古塔将军迁往吉林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吉林名称也由城邑名变成辖区名。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一楼的《清代中后期吉林疆域示意图》,直观呈现了1820年时的吉林全貌:南起鸭绿江下游,西至松花江与嫩江交汇处,北至鄂霍次克海,东至日本海,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边疆海洋大省。
谁也不会想到,只是短短数十年间,这个曾拥有数千公里海岸线的边疆海洋大省会变成一个只能望洋兴叹的内陆省。
二
吉林沦为内陆省沪深配,早在康熙执政时就已埋下了伏笔。
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乌第河地区为待议地区。这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具有主权国家性质的条约,为中俄边境地区带来了160多年的和平。
1858年,沙俄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将乌苏里江以东至日本海的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变为中俄“共管”。1860年,又借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侵占了原属吉林将军辖区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随后,清政府同俄国进行的一系列勘界立碑,又损失了部分领土。
三
这段屈辱的历史给近代吉林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信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重塑了吉林的地缘格局,导致了东北地区的边防危机,也埋下当代东北亚国际航运困局的历史根源。”
领土主权的丧失,不仅让吉林的战略地位急转直下,也给吉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沙俄侵占吉林》展区中,锈迹斑斑的俄式战刀、江东六十四屯范围示意图、1894年龙王庙和1900年海兰泡惨案文献……无一不有力地控诉着沙俄侵略者的殖民暴行。
“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方能立世。”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以吴大澂、韩登举、吴禄贞、曹廷杰等为代表的中国官民或驻防边关、或浴血抗俄、或著书言志,有力彰显了吉林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意志。
四
铭记历史,方能更好展望未来。刘信君教授表示,吉林近现代史展不仅展现了这片土地经历的苦难岁月,更彰显了吉林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与抗争。这种不屈的精神力量,是源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与世代传承。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他表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正视我们的历史,才能凝聚民族力量、形成强大的价值认同,让历史之光照进未来,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走得更稳、更长久。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
记者曹淑杰
摄影蒋盛松
摄像孙上修沪深配
配配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