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丰资本
就在8月的最后一天,伊朗,这个一直在地缘政治上有些“一根筋两头堵”的国家,突然破天荒的向中国发出“信号”。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8月31日,在社交媒体上,首次同时使用波斯语和中文发表长文,强调“伊朗和中国是亚洲东西两边的文明古国,具备重塑地区乃至全球格局的变革性力量”。这一非同寻常的举动迅速引爆国际舆论。
很直观的说,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不是普通人的账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哈梅内伊用中文发声,这肯定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场精心筹划的外交行动。以往伊朗高层对外发言多以波斯语或英语为主,此次破例使用中文,无疑是有所图的。
先来看表层的一些东西。很明确一点,语言是文化的钥匙,直接使用对象国的语言表达态度,展现的是对中国的尊重,以及试图拉近关系的态度。尤其是凯丰资本,用对象国语言在社交媒体表态,受众就不再局限于政府层面,而是直接面向中国人民和社会发声。这是一种民意争取和舆论构建的巧妙操作,旨在形成跨国家的社会共识。
以往对中国“爱搭不理”,动辄宣传自己“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伊朗”的“中立态度”,怎么这会儿要对中国如此“亲近”了呢?核心,恐怕是伊朗当下的国内政治危机,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风雨飘摇。甚至随时可能面临政变危机。
今年7月份,伊朗超过30名强硬派议员集体逼宫,指控总统佩泽希齐扬“密谋对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动政变”,并要求解除其总统职务。结果紧接着,改革派代表之一,隐身了4年的伊朗前总统鲁哈尼,突然现身,通过改革派媒体发声,向哈梅内伊发难“逼宫”,批评现行政策可能导致国家机器瘫痪,呼吁进行全面的政治和外交改革,要求满足美国的要求,停止核武研究,换取宽松国际环境。
事实上,伊朗统治集团背后的深刻矛盾已经公开化。外界一度怀疑,这几年伊朗遭遇广泛“精准暗杀”,大概率就是两个集团相互出卖关键信息,借以色列之手,铲除政敌。在这个情况下,双方已经不在乎什么国家利益。
以鲁哈尼为首的改革派认定,只要强硬派主政,伊朗将永无出头之日。他们认为,重返伊核协议是让伊朗成为“正常国家”的唯一道路,主张推动修改宪法,扩大总统权力,放宽外资准入,推动私有化等政策来缓解经济危机。而强硬派则紧紧抓着“反以反美”这面大旗,认为这是伊朗政权合法性的根本,寄希望于重新整合军事力量,总结过往的冲突教训,做到查漏补缺。
在内部你死我活的斗争之下,伊朗的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哈梅内伊在文中明确呼吁“全面落实中伊两国战略合作协议”,指向的,应该就是早几年被伊朗冷处理的中伊“25年全面合作计划”,涵盖能源、基建、科技、安全等4000亿美元规模的合作。一定程度上来说,恐怕是希望借中国大规模对伊资源和援助计划,改变伊朗当前经济和产业环境。从而为伊朗获得更加稳固且广泛的支持。
但就像我们最开始说的凯丰资本,伊朗当前的政治环境和内斗烈度,无疑代表着巨大风险。曾经被冷处理,当下内斗更甚,伊朗又如何不会继续“竹篮打水”呢?更关键的是,哈梅内伊年事已高,在内部裂痕公开化的情况下,哈梅内伊的继任者问题更是给伊朗未来政策走向增添了不确定性,任何大规模合作都必须考虑政治风险因素。相信我们国家在处理中伊合作方面,会慎之又慎,不会因为对方几句好话,就匆匆巨额投资。
配配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